艮岳|寻寻北京那些有故事的石头( 四 )


时过境迁,曾经玉钵寺的底座和玉钵已经搬入法源寺新家,元代的底座、清代的玉钵,这样一种组合讲述着一段国宝翻身的命运史,也见证着时光脚步。
艮岳万岁山折粮石
在北海公园南门永安寺东,还有一块奇石,那是在宋徽宗赵佶手中诞生的“折粮石”。
政和七年,一座徽宗心中的园林开始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成形,初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寿岳。为了营造艮岳,徽宗动用上千艘船只专门从江南运送山石花木。收集来的大量太湖石不仅为寿山艮岳增添了江南水乡的柔美,也因其姿态多变为园林增添了诸多惊喜。
不过,杰出的园林之作,也阻挡不了王朝的衰败,金兵的铁蹄声声淹没了北宋的王朝,徽钦二帝当了俘虏,艮岳的太湖石也成了战利品。金世宗在修建大宁离宫的时候,派人去汴京把艮岳的太湖石运到中都,无数百姓为了生计投入到这项巨大的工程之中。而金代规定,从事运送石材的苦役可免赋税,依据石块大小、数量计算折扣粮赋,“折粮石”的名字因此诞生。“其所叠石巉岩森耸,金元故物也。或云:本宋艮岳之石,金人载此石自汴至燕,每石一准粮若干,俗呼为折粮石。”《金鳌退食笔记》记载了这段历史。
“折粮”之名背负了几个朝代,明、清两朝它的身份终于由承载劳苦大众奴役历史的“标本”,转换为皇家园林的一道风景。明宣宗朱瞻基《御制广寒殿记》记载:“万岁山在宫城西北隅,皆奇石积叠以成……永乐中,联侍皇祖太宗文皇帝万几之暇,燕游于此,天颜悦怿……”如今我们在琼岛春阴碑的背面,还可看到乾隆皇帝御笔诗:“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记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暗发浩歌。”曾经的皇家园林,如今的大众公园,人们三五成群,欢颜笑脸,艮岳之石也早已融入这欢乐的场景之中。
如果赵佶此时也在其中,他会沉浸于曾经的过往,还是会与大家一同为生活的斑斓增添一抹颜色?
崇文门外的大石面
北京城是个不缺故事的地界,故事的主人公也总会为这城市留存前行的历史,正如崇文门和另外一块大石头的故事。
作为经历元、明、清三代城门的崇文门,不单用自身的发展串起京城格局演变的脉络,也为北京留下了诸多有趣的传说,一块石头便引出一段历史,还决定了您的“眼界”与“格局”。
崇文门元朝时被称为文明门,作为元大都的十一门之一出现,与它的另外两个“兄弟”把守京城之东。明朝时京城布局改变,十一门改为九门,崇文门虽然位置没有变,但也经历了修筑完善,文明门更名为崇文门。曾经的崇文门外热闹非凡。“文明城外柳荫荫,百啭黄鹂送好音。行过御沟回望处,凤凰楼阁五云深。”这是明《夏日出文明门》的诗句。至清朝时,崇文门又得一个雅号——酒门,因崇文门外陆续成为制酒作坊的聚集地,出入此门一路酒香,这大石头的故事也因这风景、这酒而来。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