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士们|实地走访长城北京段之后,看到了哪些独特景观,又有哪些感悟( 二 )


矗立在这山水之间的巍峨长城,不仅是守卫京师的屏障,是区隔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边界,更是长城内外各个民族都认同的和平与安宁的象征。
物理空间上的长城将北部边疆与中原隔开,却也如同纽带一般,将长城内外的山山水水、村镇院落和生活在这里的民众联系在了一起。那时,长城以北,是广袤的草原,盛产牛羊皮毛;长城以南,是富庶的农耕文明。小麦、稻米、丝绸、茶叶、瓷器,各种物产通过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到北京。处于过渡地带的长城,成为南北方物资的集散地。沿线的城堡、关口不仅是长城的重要节点,更成为沟通南北、物资交换的集散地。古北口、岔道村、永宁城、黄花城、河防口、沿河城……一个个因驻边而兴起的小镇,成为散布在长城沿线的边贸重镇。行走在古北口村狭长的石板路上,鳞次栉比、饱经风霜的商铺见证着这里昔日的繁华。
如今,站在潮河边的姊妹楼上远眺,长城在群山间绵延生长。青色的台地上,牧羊人挥动着长鞭,指挥星星点点的羊群,追赶着落日的余晖。远处是有着浓郁满族风情的巴克什营镇。脚步的下方,是一大片板栗林与核桃林。游牧与农耕的边界弥漫在这茂密的丛林间,成为北京长城独有的景观。
明朝以后,为了安定边关,朝廷在长城沿线修筑城堡,屯兵戍边。戍边的将士们,在这高山密林间,种植了大量的板栗与核桃。属于坚果的板栗、核桃,不仅便于存储,极高的热量更能在寒冷的冬天里,给予将士们充足的补给。围绕长城而生的果林经济带,在联结长城内外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同时,也与之形成相互包容与嵌入的姿态。正是华夏大地上多元文明的相互嵌入、共生繁荣,才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事实。
各民族共同参与建构长城文化
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长城离不开沿线少数民族的参与和建构。这种参与与建构,不仅表现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互动博弈,更体现为北方游牧民族依托长城,与历代王朝的互动中生成出的对于长城、家国的认同与责任。
将士们|实地走访长城北京段之后,看到了哪些独特景观,又有哪些感悟
文章插图
慕田峪长城 新华社 TAKEFOTO供图
唐代时,粟末靺羯人建立了渤海国。靺羯人南迁燕州,在今天的北京一带繁衍生息。唐朝末年,在遭遇战乱后,靺羯人沿怀沙河畔蜿蜒而上,最终定居在怀柔中部的平原与山水之地,将其命名为“渤海所”。明弘治年间,随着十三陵与长城的修建,渤海所一带的地理位置日益重要。朝廷在这里修建渤海所城池,靺羯人的后裔和朝廷的将士们一道,担负起了“拱护陵京”的重任。如今,在渤海所村委会一侧的库房内,大量的石碑、石碾和出土的石狮子,见证着昔日不同民族在这里戍边驻守,保家卫国的盛景。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