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银山|海南莲花山的华“绿”转身

海垦旅游集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生态资源资产协同发展
莲花山的华“绿”转身
编者按
“莲花山矿山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于日前入选全国11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三批),为我省唯一入选案例。借由该案例的入选,让我们将眼光投向位于儋州市兰洋镇的海南莲花山文化景区,了解废弃矿山如何变为文旅福山,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的海南农垦案例。
金山银山|海南莲花山的华“绿”转身
文章插图

俯瞰莲花山文化景区。本报采访人员 袁琛 摄
■海南日报采访人员 邓钰 通讯员 杨伊侬
1月11日,儋州市兰洋镇,冬日的海南莲花山文化景区温暖依旧,登高望远,满目青翠。在起伏的山体间,点缀着一个个意趣盎然的游玩项目,构建了多彩的文旅业态。
曾经,半个多世纪的采矿史,石灰矿从莲花山源源不断外运,巨大的矿坑留在这方土地上,对生态造成巨大破坏,成为当地人避之唯恐不及之地。
如今,在海南农垦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垦旅游集团)的建设下,一段关于废弃矿山“涅槃重生”的故事上演——莲花山矿山复绿,生态修复,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起文旅农融合的新业态,成为生态良好、文化融合、产业兴旺的4A级景区。
“灰”转“绿” 破碎山体实现绿色转身
石灰矿,曾是莲花山的一张名片。采矿产业一度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代价却是天灰、地陷、植被破坏。
20世纪5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原蓝洋农场靠山吃山,大量开采石灰矿,一车车矿石从莲花山上运出去,鼓起人们腰包的同时,也欠下了一笔沉重的生态环境账——植被严重破坏、林地涵养能力严重退化、废石废料堆积成山。
莲花山之痛,藏在采矿留下的“地球伤疤”中:山体矿区留下了6个巨大的矿坑,最深一个达50多米,长宽达400多米;挖出4条深沟和2个分别深60余米的深潭。
“‘山上烟尘滚滚,山下噪声喧嚣’‘下雨就是一身泥,晴天就是一身灰’是当时莲花山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作为海垦旅游集团(原蓝洋农场)总经理助理,50多岁的郑夏鸿提起那段日子时,感慨良多。
生态破坏的惨痛教训引人深思,尤其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人们越发意识到,改变是如此迫在眉睫。
金山银山|海南莲花山的华“绿”转身
文章插图

游客在莲花山文化景区游玩。海南日报采访人员 袁琛 摄
一场由“灰”转“绿”的生态保护攻坚战在莲花山打响。
“留住绿水青山才能为金山银山奠基。”海垦旅游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石向荣表示,随着海南农垦改革深入,原蓝洋农场转企改制成立海垦旅游集团。自2018年起,该集团以“矿坑修复+环境治理+文化注入+产业带动”模式,修复废弃矿山,并编制莲花山生态修复和文化景区建设规划,并将其打造为生态型景区,探索“两山”理念的海垦实践路径。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