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寻寻北京那些有故事的石头( 五 )


曾出版过《京城镖局》《京城士大夫》等著作的老作家方彪先生与我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崇文门在修建与修缮过程中不但得到了皇家扶持,更得到过民间有识之士的帮助。因为当时崇文门周围买卖家与百姓居民聚集,所以大家拿修城这件事当作了分内之事,不少人捐钱捐物。皇上对民间善举颇为感动,所以在崇文门一处城墙之上嵌入一面巨大的石面,石面上镌刻捐款者的名字,无论款物数量多少。榜上有名者荣誉感倍增,家人后代也因这份殊荣结伴寻石而往,寻找“光荣印记”。
因此,见大石面,标志着城内人的脚步已经迈出了城郭;未见大石面,则说明此人脚步局促,只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久而久之,“大石面”在百姓的口口相传中变为了“大世面”,这便是我们经常说的那句“没见过大世面”的渊源所在。
但传说终归是传说,大石面是否曾经存在不得而知,但最迷人的恰恰就是历史在传递过程中,所延伸出的故事人文。
颐和园乐寿堂前“败家石”
颐和园昆明湖北岸乐寿堂院中的一块青色大石,长8米、宽2米、高4米,重约2万多公斤。它“舒坦”地享受着皇家园林中的日升日落,肩头的三个大字“青芝岫”为乾隆御笔,它也承载了皇家母子之间的一段意见分歧往事,因此它还有个“雅号”——败家石。
“房山有石,长三丈,广七尺,色青而润,欲致之勺园,仅达良乡,工力竭而止。”这段由明代著名书画家米万钟在《石头记》中的记载,道出了石头的出生地。而明末诗人葛一龙的游记《观米仲诏勺园所移奇石歌》:“塔青村北野草荒,草间突兀孤云苍。欲行不行气若郁,将雨未雨天无光。云是米家凿山出,百步千人移数日。到此踌躇不肯前,秦鞭无计楚力诎。火木纵横倒一林,相为枕藉岁年深。或需天手妙神用,或眷山祗萌故心。我与之言匕之起,几时得渡浑河水。岭岈空洞宿阴霆,鲸背鳌簪立奇鬼。主人好礼尊石公,神物亦岂甘牢笼。不如就此树高阁,居处日对飞来峰。”揭开了这块巨大石头与米万钟的“情感纠葛”。
米万钟的书法继承了米芾的神韵,被称为“万钟行草得南宫家法”。他的家财与爱好同样彰显实力,当时便有“米家四奇”的说法,即米家园、米家石、米家灯、米家童。而他收藏奇石也达到了闻名的程度。当这位“石痴”与这块巨石一见钟情时,立刻便决定将石头“迎娶”到自家的私宅——勺园。
因为石头巨大,运输困难,米万钟几乎倾尽家财。他首先定制专门车辆,又购置马匹,雇用劳力,将巨石挖掘,再逐步运出深山。“屋漏偏逢连阴雨”,米万钟正跟石头较劲的时候,魏忠贤对他加以陷害,最终给石头搬家的计划告吹,石头只运到良乡附近便停住了脚步。米万钟一波三折的命运,被传是这块石头所带来,“败家石”的名字因此而来。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