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话说世界系列:直上霄汉——哥特式建筑的光辉世纪( 三 )


工程师首先想到的是在外墙增加支撑结构 , 从而维持墙体内外平衡 。 但支撑结构的部件自身也有重量 , 教堂中殿宽度和高度 , 决定了它的支撑结构必须架在耳室上方的券梁上 , 这样由削弱了耳室墙体的承重性 。 于是 , 一种伟大的发明——飞扶壁(flying buttress)诞生了 。
飞扶壁

飞扶壁外形很像半个尖券 , 它架设在外墙的柱墩和中殿墙体之间 , 由于体量很小所以几乎不影响下部建筑的承重性 。 飞扶壁不仅解决了上述的两难问题 , 而且它的造型线条非常优美 , 刚劲与典雅并存 , 所以又具备装饰性的意义 。 从巴黎圣母院西立面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这种结构的装饰效果 , 亚眠大教堂也是最早使用飞扶壁的 。 飞扶壁不仅是教堂的高度一再攀升 , 也使教堂的立面得以扩大 , 在正门上方就出现了巨大的玫瑰形花窗玻璃 , 色彩斑斓 , 造型精致 。
自豪感:哥特式建筑的心理暗示
哥特式建筑诞生于法国 , 但是它在英国的繁荣程度丝毫不亚于发源地 。 英国的教堂或修道院与法国不同 , 它们多数建于城郊或者乡村地区 , 对不断拉高塔楼倒不是非常在意 。
英国人向以“生而自由”为荣 , 这源于他们古老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 , 而作为日耳曼人的一支同样属于罗马世界嗤之以鼻的“蛮族” 。 但是罗马人的鄙视倒成了英国人的自豪感 , 就像《日耳曼尼亚志》所说 , 日耳曼人质朴、自由、率真 , 而罗马人则是腐化、堕落和虚伪的代名词 , 英国很自豪于这种特色 , 所以并不十分倾心罗马的艺术风格 。
威斯敏斯特教堂

当哥特式建筑兴起时 , 它立即成为英国寄寓族群自豪感的载体 。 一直到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 , 英国又开始了“哥特式复兴” , 包括温莎在内的许多贵族城堡和教堂 , 都以哥特式重建或翻新 , 这在当时正是对17世纪以来新古典主义的反拨 。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哥特式在意大利从来不占主导 , 这里是罗曼风格一脉相承的天地 。 哥特建筑只在北部有影响 , 以米兰大教堂(Duomo di Milano)和锡耶纳主教座堂为代表 , 都在意大利北部 , 米兰更是伦巴第的核心城市 。 而且从某种程度而言 , 米兰大教堂并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的哥特式建筑 , 因为它的建筑主体仍然是罗曼式的 , 只不过它在外立面的装饰方面和细部构造的处理上采用了哥特风格 , 但是整体轮廓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哥特式教堂反差明显 。
米兰大教堂

判定哥特式教堂的一大标准在于 , 钟楼体积占全部建筑的比重很大 , 而米兰大教堂的钟楼似乎更像是一种装饰 , 而不是教堂的必要组成部分 。 哥特式建筑在意大利的局限 , 恰可反证它对阿尔卑斯山以北各民族历史与情感的双重意义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