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报纸上洞洞语言评课记录 评课记录( 三 )


当然 , 从我个人的理解上 , 也有几个问题提出来和老师们一同商讨 。一个是导学案中 , 新课设计要不要例题的问题 , 目前我们学校在编写导学案时 , 一般设计五个环节:复习回顾(或情境引入)-新知探究(预习思考)-拓展应用(合作探究)-巩固练习(反馈矫正)-小结测评(当堂检测) 。其中拓展应用环节就是设计两到三个例题 , 以此体现本节知识的核心应用 。处理方式还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 , 再组内交流 , 最后集中展示(大展示) , 学生讲解点评 。最后教师引导归纳基本方法和解题技巧 。本节课我觉得把点P到圆O上各点的距离中 , 最长的是8 , 最短的是2 , 求圆O的半径或直径作为例题教学是不是好一些 。第二个是关于圆的集合的定义 , 在处理时有点快 , 虽不是本节重点 , 但是一个难点 , 学生不易理解 , 原来导学案中设计有画图 , 结果教学时好像没有见到 , 如果能让学生亲自画图观察 , 在圆上取点 , 测量该点到圆心的距离或以圆心为端点画长度等于半径的点段 , 然后进行观察分析就会轻松得到 ,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什么什么圆上 , 圆上各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等于圆的半径 , 并由此归纳出圆的集合定义 。
第二节石花四中冷老师的课 , 讲的是垂径定理 。导学案的整体设计上没什么大问题 , 只是“知二推三”的拓展似乎超过课标要求 。“知二求三”才是本节核心 。另外推论得出上的设计过于简略 , 导致学生在此处卡壳 。如果能细化一点 , 就可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画一条弦CD , 取CD的中点M , 连接OM , 求证:OM⊥CD , 如果延长OM、MO分别交圆O于A、B两点 , 有哪些相等的弧?由此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吗?其次是具备了高效课堂的某些形式 , 比如学生自学预习、小组合作讨论等 , 但不是很深入、不是很细致 。整体感觉还是老师讲的多 , 不过冷老师是老教师 , 我们同龄 , 思想和行为转变起来确实很困难 , 不要心急 , 只要敢于尝试 , 大胆放手、相信学生 , 我们就会在高效课堂的路上走得更好 。垂直于弦的直径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安排一个课时 , 实际上 , 应该是两个课时的内容 , 有必要附加一节习题课 。
第三节是王老师的旋转试卷讲评课 。我也以“三有”为关键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即有创新、有实效、有准备 。有创新是指这种试卷讲评的模式让人耳目一新 , 原来肖主任主持的教研会上也对试卷讲评课做过研讨 , 而王老师的这节课在糅合高效课堂理念上 , 有创新 。比如先让学生围绕要求自己组内改正 , 自我纠正、查找错因、组内合作这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值得学习效仿 。有实效 , 主要体现在错因剖析、变式练习上 , 从我自己的角度看 , 我也想这么做 , 但从来没试过 。因为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 , 让他说 , 要么说忘记了不知道 , 要么半天说不到正点 , 所以每次试卷讲评效果不佳 , 错了的以后仍然会错 。而王老师的这种方法 , 我觉得真正把原因弄清楚了也算是把问题真正弄明白了 。其次是学生疑难点的变式练习 , 借助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容量的同时 , 一方面反馈改正效果 , 一方面进行有益的拓展延伸 , 增大思维含量 , 效果非常好 。上好试卷讲评课的关键是教师课前的准备 , 教师通过批阅试卷必须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 , 然后备课、制作课件 。本节课王老师准备充分 , 特别是课件制作上 , 能在第二、三活动前 。出示活动要求 , 方便学生明白做什么 , 怎么做?需要商榷的是王老师对第17题的讲解似乎不很到位 , 虽然有学生回答了旋转中心的坐标是(5,2) , 也说了自己的思路 。但不科学 , 王老师也沿用了这种方法 。我个人觉得根据旋转的性质确定旋转中心是先找两对对应点 , 接着分别作两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 最后两中垂线的交点才是旋转中心 。其中在网格中的技巧是尽量找是“正方形”顶点的对应点 , 这样容易看出垂直平分线的位置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