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处|如何利用科技感知布达拉宫“心跳”?
文章插图
图为传感器配备的二维码 赵朗 摄
中新网拉萨12月31日电 (采访人员 赵朗)坐落在拉萨红山之上的布达拉宫,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世界最为独特的藏式宫殿群。但在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下,布达拉宫本体建筑随着温湿度、墙体含水率及冻融循环等微环境的改变出现了倾斜、错动等不同程度的损伤,古建筑安全健康状态的保持与维护面临重大挑战。依托文保科技对布达拉宫“问诊”,开展预防性保护的措施应运而生。
从粉笔书写“健康信息”到科学感知“心跳”
如今在布达拉宫还能看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在一些重点关注部位用纸条做成的原始“裂缝卡”,以及粉笔书写的“健康信息”。这种原始的管养维护模式,为现今的健康监测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信息。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科学的发展,布达拉宫的管理者们也与时俱进地思考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布达拉宫古建筑,实现建筑结构的预防性保护。
文章插图
图为布达拉宫 赵朗 摄
开放布达拉宫到底能进多少人,参观和朝拜人多了会不会对结构有影响……面对客流量大幅增长的可能性,2007年5月,带着一连串疑问,布达拉宫管理处与北京交通大学正式开展了基于力学性能分析的客流控制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布达拉宫结构与监测研究中心教授杨娜表示,对布达拉宫这样的石木结构建筑,游客数量的突增会造成木结构的变形突增。当突变变形累积到一定程度,自身的恢复就会变慢,甚至成为永久损伤。此外,游客数量增多衍生的人群结构耦合振动效应、文物安防、参观质量等问题,都对布达拉宫的客流量控制提出疑问。
为感知布达拉宫的“心跳”,管理处委托北京交通大学联合开展了人群荷载测试。科研人员避开游人平日的干扰,利用夜晚时间,组织灯香师、工作人员充当游人、朝拜者。他们的行走习惯,如步频、驻留时间,被监测团队一一记录,制成图谱,形成了布达拉宫流量控制的第一个智库成果。
文章插图
图为布达拉宫监测平台截图 白凡博士供图
历届布达拉宫管理处一直认为,对古建筑结构进行长期甚至全寿命的实时监测,以获得结构的性能状态,预测结构或构件的损伤程度,并在必要时对其进行有效维修加固,是保障重大古建工程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的重要且必要手段。布达拉宫结构监测系统不仅是有效保护建筑本体的重要内容,亦是合理开放布达拉宫的必要前提。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冬奥|1月10日,八达岭长城管理处召开冬奥会、冬残奥会旅游市场秩序专题会
- 重庆市|三峡腹地如何吃好“旅游饭”?“朱幺妹儿”建议在巫山建“旅客集散中心”
- 欧洲旅游|如何深游呼伦贝尔?边境+草原风光经典路线大推荐
- 扬州|安徽一人造古镇,投资80亿门票80元,后续该如何运营
- 黄龙|黄龙,如何成为人间瑶池?
- 船员|如何在毫无准备下,在南极度过冬天?
- 前世今生|拜访赵公专祠,探秘青岩古镇的前世今生,如何从屯堡进化到城垣!
- 长白山|长白山北坡、西坡、南坡不同玩法,以及如何前往最方便?
- 沉浸式|沉浸式文旅如何落地?2022年文旅青业态“三地同创”启动仪式在成都举行
- 上新街|百年上新街如何“上新”?专家:打造串联南北的旅游廊道